This page looks plain and unstyled because you're using a non-standard compliant browser. To see it in its best form, please upgrade to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web standards. It's free and painless.

Your sexiest photo
日曆
« 十一月 2018 »
      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    
近期文章
文章讀後心得寫作範例503(陳列:無怨)
深度的思考要從札實的學習與生活的歷練而來,先別急著練習技巧
Glósóli-Sigur Rós
加德納:在二十一世紀,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:解決重要問題、問出好問題、創造有趣的作品,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。
羅惠珍:推展高中哲學要從小學開始
死書活讀:孔子評社會現象
專家告訴你:會做筆記的人,真的學得比較多。
pround of it
王小棣:微風輕拂的《閱讀時光》
【未來大人物】21歲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:如果升學這一條路是斷崖,你的未來還有許多的選擇
新聞交換
RSS 0.90
RSS 1.0
RSS 2.0
Atom 0.3

【未來大人物】21歲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:如果升學這一條路是斷崖,你的未來還有許多的選擇

naiadtsai 27 三月, 2015 16:02 升學 靜態連結網址 引用 (0)

來源:關鍵評論網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139798/

所謂少年老靈魂,這句話很適合套在楊逸帆身上。21歲的他,有著過人的早熟。當大家汲汲營營忙著補習升學,他卻宛如修行千年的高僧,看透了一切,問著同年齡的孩子: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呢?

 

2013學習的理由採訪實景_林彥甫攝

拍攝紀錄片

 

他出身教職家庭,但卻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。國中時,他看到小學同學因分數太差混幫派,堂姐為考上好大學而犧牲友情、親情甚至健康,讓他驚覺學校裡視野與選擇的狹隘,一再迫使學生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。他猛然發現:社會問題恐怕都出自人與世界的互動:不懂如何與土地相處、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。

他清楚知道,台灣的教育出了問題,因此14歲的他開始拍紀錄片《學習的理由(原名:不想考基測)》,費時五年,將300小時濃縮成90分鐘的影片,記錄四位與他就讀同一所體制外國中的同學面對「國中基測」,反應體制內從國中到高中、大學的過程。

2012採訪美國Occupy運動_沈潔伃攝

為完成紀錄片,楊逸帆的足跡踏遍海內外

 

為理解升學壓力的心境,楊逸帆親自體驗,準備基測。他發現自己竟然也不自覺地為了考高分,而忘了學習、拍攝目的,滿腦子都是考試策略。「但是人不應該是這樣活著」楊逸帆用紀錄片的方式,精準呈現了現在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學習情況。

紀錄片在全台灣巡迴放映,播映之後,在現場用工作坊的方式與人座談,告訴在體制內的學生,學習的目的並非是處心積慮的把人比下去,讓他們可以知道,在升學窄路上的自己並不孤單。楊逸帆在台北跟台南也各有一個合作的二手書店,所有參加過工作坊的年輕人,隨時可以回來。讓情感交流可以存在。

除了拍紀錄片,楊逸帆也辦雜誌,他稱之為:繞道手術(避風港)計劃。楊逸帆認為,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,學生變得很痛苦,他們想要的平等、尊嚴完全都被拋在腦後,因為大人總是要學生們先不思考、不探索,先讀書再說,先考高分再說。學生變得功利,關心自己都來不及。這一路過程辛苦,然而結果又不理想,因為許多人考上大學,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繞道手術創立的目的,是要開啟另一個支線,告訴學生,如果升學這一條路是斷崖,你的未來還有許多的選擇。

楊逸帆雖然是30個未來大人物裡最年輕的,但是對改革教育這一條路,他非常的堅定。無論是繼續拍攝紀錄片、辦講座、辦雜誌,他的目的就是要減低學生對大學的依賴性,讓每一個人都以自我實現,去承擔社會需要。

他期待每個人的夢想與社會價值都能夠結合,再未來的五到十年間,期待台灣人越來越覺得,上哪一所大學不那麼重要,而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,讓學習無所不在,也期許所有人認知到大學只是學習場域當中的一種,每個人無論讀任何一所大學,都很有尊嚴。

 

2014Awakening香港紅磡站開會_林彥甫攝

與他一起拍攝紀錄片的伙伴,都對「教育」懷有著理想

 

 

對楊逸帆來說,有三個字是驅使他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動力,分別是: 

 

楊逸帆談到,有一次他辦完講座,有一個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女生走向他。這個女生對於藝術非常有興趣,但是參加多次比賽,都沒有得過任何獎,她自己也慌了。楊逸帆幫她分析,原來她對於自己的專長這一塊,不那麼了解。她最想做的是:如何在生活當中創造美。喜歡藝術的人,難道只能畫畫嗎?楊逸帆跟她對談當中,認為她非常有領導能力,而將她興趣跟能力結合在一起,兩人終於發現,這女孩應該想要做的是策展人、藝術管理,而非當個藝術家。

楊逸帆認為,學生們應該去找到讓自己最能發光的角色。人們常用職業導向去找自己「能」做的事情,但在經濟危機當中,各行業的門檻,是不利於年輕人的。以醫生為例,他的存在是如何讓人健康,而畫畫、煮飯都是可以讓人變得更健康的方式,不一定要當醫生才是能讓人活得健康。

喜歡煮飯的人,他可以開一家食療餐坊,當客人一進來,這家餐廳就提供糖尿病餐、高血壓餐,這是讓人吃得健康的一種方式,這個創辦人,他是也不是醫生、是也不是廚師、是也不是企業家,但他讓人「健康」。楊逸帆認為,這就是歸屬,一個人生的意義與方向。

熱情、天賦、歸屬,這三者的交點應該是獨一無二的,如果你的熱情是煮飯,專長是挑菜,關心的是健康,這有太多組合,全世界很難有人會跟你一樣。每個人都應該是新的職業類別的創造者。

 

2012採訪Ken Robinson2_沈潔伃攝

是熱情,支持著楊逸帆拍攝紀錄片

 

對教育的歸屬,對改革的熱情,還有勇於突破的天賦,楊逸帆認為自己最大的特質就是擅長於鼓勵大家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。他從不是為誰去提供解決方案,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。楊逸帆找出了一群有志同道合的人,去找尋解決方案。他也認為,自己最值得大家欣賞的特點,應該是「負責」。他對自己的生命負責,也對自己所處的世代負責。從自利、利他的模式,轉化為一種承擔,有什麼成果,所有人一起共享。

從被提名大人物的活動開始,楊逸帆始終抱持的信念是:這活動很值得參加,因為能把這麼多在台灣實踐理想的人找出來,他更能夠很方便快速地,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
2013Awakening團隊台灣工作坊_火車上開會2(無處不是辦公室)_Juliana攝

身為一個體制外教育的的學生,楊逸帆更希望大家了解的是:重點不是體制,而是我們的教育應該鼓勵大家成為探索問題的人,而不是等待答案的人;等待答案,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。他不認為自己要試著去改變誰,因為當人們要改變另外一個人的時候,其實我們也限制了別人遵循這個體制的機會。

人,如果受到了限制,就去找到自己可以發芽的地方。每個人都可以持著理解、包容、寬恕的態度,最後超越限制。而不是去打破限制,是去超越這個限制的地方去發展。

責任編輯:吳承紘 
核稿編輯:楊士範

 

 

 

 

 

迴響

發表迴響
 authimage

文章彙整
五月 2015
四月 2015
三月 2015
文章分類
閱讀寫作 [2]
讀書方法 [3]
教學 [4]
一般 [1]
升學 [1]
我的連結
一般
未來大人物
關鍵評論網
人助旅行
TED TAIPEI
博客來
背包客棧
天下雜誌
「學思達教學法」平台
圖書館館藏查詢
未來大人物
校園天下
UrSchool升學平台